逆同溫層
團體中會有「對話派」和「侵略派」
「對話派」即使對方邏輯和己方不同,也會從中提出有效的意見或反論,並不厭惡變化
「侵略派」則是會將與己方邏輯不同的存在視為「侵略」,並攻擊該團體、強化自己的正當性
後者的差異是,性質更重於「黑」,比起中心思想的正確性,會更立足於朝向其他集團的敵對性
藉由持續證明「錯誤的對手集團是如何有錯」來維持己方集團的自我
當兩個團體已經對立時,會為了「免疫」,排斥可能改變團體核心思想的言論,忽視、捨棄「有效的反論」
挑出敵對團體中的極端壞人或特別「不正確」的人,在自己的團體內分享、「討伐」
藉此強化團體內的「正當性和團結感」
最後,來自敵對團體的言論,就會永遠被視為「錯誤的、愚蠢的、無效的」
群體極化的問題是,站在自認平衡的第三者的立場上觀察「極化的團體」 最後只會得出「奇怪的團體之所以奇怪的理由」的自我重複的因果關係
但現今的網路的特性,反而會餵養給我們「覺得方便、認同的資訊或言論」
也就是這種「平衡第三者」實際上也早已是扭曲的
「集團B」中特別顯眼、發表拙劣意見的人,被拿到「集團A」中分享
進而形成以「拙劣B」的印象為中心的虛構集團B'
即只是「集團A」內部對「B的形象」有所改變,而不是實際的集團B「極化」了
但對身處無法察覺偏差環境的集團A,「攻擊性強且拙劣的集團B的形象」反覆出現是無疑的事實
於是「集團B正在極化」的形象就會固定下來
而當面對「極端化的團體B」,集團A中也開始出現因無可奈何而採取類似言行的人時,會發生什麼呢?
可想而知的是,集團B中也會出現以拙劣的A的一部分為代表的虛構集團A'所建構的形象
最終集團A和集團B的對話,實質上會變為A'和B'的相互攻擊
這種透過虛構的對立是「黑」性質的集團,也就是「只為反B的A」和「只為反A的B」的鬥爭的基礎
例如男女其實根本沒有對立的必要,而實際在其中對立的也不是「男和女」,而是「厭男」和「厭女」 在「黑」的世界中,「黑以外」會消失
而這種以無意義標籤凝聚的集團,必定需要「敵對外部」的虛假形象做爲持續團結的契機
例如「厭女」想要主張「女性是和男性敵對的生物」,那麼「和男性不敵對的女性」就會因為礙事而透明化
反而會開始蒐集能夠強化這種厭惡情緒的女性形象,最後得到大量的「女性是敵人」的證據
「敵人」團體的形象就會自導自演式地往更糟的方向強化
就會認爲敵人越來越偏激、極端、具攻擊性
當然,實際上也會有真的是群體極化的狀況,但這裡講的是在那之前的問題
這種被引入「A對B」的二元對立的論戰,最後就會陷入僵局
會受困在「我沒看過B派有正常講話的人」或「A派都是些危險份子」的刻板印象 因爲我們並沒有去找「理性的反對派」,當然會找不到
反而會潛在地追求「無論誰看都覺得錯誤且極端愚蠢的對手」
關聯項目
分裂創始
schismogenesis
敵對態度不斷相互挑起衝突,導致持久分裂
對稱式分裂創始
每一方均對另一方展示的力量做出相同反應
滋長衝突雙方的自我肯定,摧毀理性論辯的可能性
互補式分裂創始
一方示弱、一方加強,極端表態在主從關係上
佔優勢的多數可以容忍弱勢的少數存在
互惠
綜合兩者特性,但中和自我毀滅的傾向
每次互動都不對稱,但雙方的行動和關係趨向均衡
長期而言,互惠可保障架構的存活與再生,但不能保證滑落而觸動分裂創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