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是人類歷史的一段彎路嗎
由於個體交流的本質是低效且無序的,反而加劇了各文明圈之間對彼此的刻板印象與歧視——不同群體之間將彼此的文化符號作為文化本身,這使得討論更容易非此即彼。
用一個去政治化的例子來解釋這一問題,為什麼微博和Twitter類的廣場類社交會比群聊、BBS更有趣、更和善產生的內容價值也更高? kujakujira.icon覺得這段字面有點難懂,從前後來看應該是
群聊、BBS的內容相對有趣、和善
Twitter類的廣場式社交卻價值更高
指商業上的價值?
或是相反,是有趣的內容價值更高?
指的則是內容上的價值
那前面的主詞放反了吧
這種情況的腦內理解是為什麼群聊、BBS更有趣、更和善產生的內容,會比微博和Twitter類的廣場類社交內容價值更高?
原因是群聊、BBS往往擁有特定的主題與話語體系,其可以針對某一議題展開更順暢和深度的對話。而每一個話題中素質或層次較低的發言,會在圈子內部就被首先幹掉,沒有繼續進行下去。 而在微博等廣場式社交上,話語體系的交叉使得可以進行共性對話的內容其實很少,尤其一旦開始論戰,F-Word往往比擺事實講道理有用的多——也即在中文網際網路圈被稱之為「被傻X拉到和他一個層次,並被他豐富的傻X經驗戰勝」。
kujakujira.icon但現在會覺得很多小社群似乎也不那麼如此
最終能否進行更深的對話,還是會決定於該社群或團體的性質
不過確實能比開放環境更加「聲量大」
這最終會導致無論任何一個文化,都是由最不能代表其優越性的那一撥人來代表形成他人對這一圈層的印象。
同時,網際網路在交流的呈現形式上也存在一定問題。碎片化、圖形化和隨機化的資訊傳播無助於我們對彼此建構理性的認知。
無論我們是支援福山的歷史終結還是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我們顯然不想看到的是這種層級的吵架。文明與文明之間的競爭,最終的結果是融合趨同還是花開各表,都應該更優雅而非相互倒垃圾。
此刻,我們幾乎應該慶幸AI翻譯尚未發展到,讓地球上每個人無論說什麼語言都可以順暢對話的階段。否則,我們地球上任何人一上線都將面臨70億槓精。
這種以符號指代群體的現象,甚至可能會將言論自由逼上死角。 網際網路的群體符號抽象化為個人攻擊群體提供了靶子,網際網路的資訊傳播速度和方式為個人攻擊群體提供了工具。去政治化的日常討論中,飯圈之間的相互攻擊與拉踩也是通過這一過程實現的。
回歸源頭,言論自由是否代表可以發表不專業、不理性甚至不精準的內容呢?在「言論自由」一詞誕生的年代,是這樣的。因為在複雜的現代社會下,如果要求每個人都處於資訊充分瞭解,擁有專業知識和絕對理性下才能發言,無異於讓所有人都閉嘴。
但在言論自由這一概念被提出的時代,人類個體並沒有被賦予簡單無門檻的向70億人發聲的能力。
或者退一步說,「保證任何言論不入罪」是否和「向70億人發聲的能力」是否是一個互斥要件?
「奶頭樂」並非全民問題,它只是網路帶來的資訊格差問題的子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此前從來沒有人意識到網際網路有可能增加資訊格差,而不是減少。
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網路普及使資訊格差增加」都是一件不曾預料的事情,到今天為止,許多觀點依然認為「是否能連接互聯網本身」是影響資訊格差與數位鴻溝的最重要因素。為此,世界各國政府、慈善機構、商業組織扶持了海量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終端發放福利(免費的手機與電腦)。
在全球的網路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盡可能地對別人說任何事,而且這些人開始覺得他們理應擁有這個能力或權力,甚至認為拒絕這樣做就等同被審查或箝制——從一開始這就是糟糕的想法,甚至是可怕的念頭,完全與社群媒體本身的概念連結在一起:建立與使用的系統,完全服務於傳遞無窮無盡的內容。 會被三四十個人聽到的言論,跟會被演算法擴大到觸及三四十萬人的言論,本來就不應該等而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