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該有個Wiki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5257/5397896456_c7e1ed17c5_b.jpg
"Wiki facilitation brainstorm" by robynejay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0.
不是維基百科的人物頁面
Wiki和維基百科不一樣
可能更接近每個人都該有個Scrapbox
或著該有個Zettelkasten
像是傳單的空白面、文具店裡試筆用的小本子
畢竟架設Wiki很麻煩,Scrapbox可說是企業平台裡相當理想的選擇
為什麼每個人都該有個Wiki?
將腦可視化
增進內容的可訪問性
例如可以將作品與派別、系譜的介紹加上連結,就能見樹又見林
能夠真正紀錄你生活或生命周邊事物的人只有你
網路能夠找到許多不同觀點的資訊
但即使是來自你身邊的親朋好友,那仍然不是你的觀點
即使AI技術再強大,也沒辦法整理你腦內的思想與體驗
至少短期內還不行
一件事只需要整理一次
解決記憶重置問題
當然不是字面上的真的只需要「整理一次」
如果是小型社群,活躍成員通常還能有前提共通認識
一旦社群越來越大,極端點每次都要全部進行說明
Wiki將內容模組化,增加複用性,不必每次提到都要重新梳理解釋
避免重造車輪
kujakujira.icon之前使用HackMD時的挫折感大概就是這點
覺得內容太過斷裂,在引用上也沒那麼方便
但同樣能夠作為非同步溝通的工具
理想的網路的討論空間
從時間和單一話題的限制裡解脫
解決即時聊天會有缺乏思考時間的問題
在十分整理好思考之前,就會先被他人吐槽
流速太快的聊天,會讓內容變得像是小學生的對話
「回合制溝通」非常容易變成嘴砲戰
也不容易進行細部探討
可以讓議題長尾
Wiki的所有內容都是建構中
文字是經過歷史考驗後,得證能夠超克死亡的媒介
文字是最有效的通訊技術
始終賭注在文字
成為台灣媒體亂象的抑止力
降低你我的認知負荷
華麗文章應該消滅
2025-02-23 On the benefits of learning in public :: Giles' blog
最好的文章往往遵循類似模式
在學習做某件事,或理解某個系統運作方式後整理出的心得
「寫自己當初希望找到的內容」
1. 將知識整理並內化
2. 對其他人也特別有幫助
2025-02-24 It's still worth blogging in the age of AI :: Giles' blog
AI的重點是第二點
不管有沒有人讀,你透過寫作的學習效果不會改變
但有人想查,問ChatGPT後,你的網站可能會被列在參考部分,卻沒人點進去
如果你的文章被吸進訓練資料中,就連參考來源都不會有
公開寫作還有其他動機
建立個人品牌
但單靠寫作無法建立強大個人品牌
獲得他人認同的快感
這樣的時刻很少見,AI不會讓這更稀有
累積作品集
GitHub展示你的程式能力,而寫作能展示你的思考能力
唯一可能受到AI影響的是讀者的互動與回饋
但這本來就是少數情況,不用擔心
如果AI真的顛覆一切,至少你在網路上的公開寫作,也會成為訓練資料的一部分
某方面來說,你會被AI「記住」
kujakujira.icon覺得所謂「教えがたりおじさん」也有點像是想滿足「寫自己當初希望找到的內容」
雖然這又跟男性說教的情境有點不太一樣?
但這在一般情境內非常難以達成,就容易造成雙方都不開心
雖然不到溝通問題是雙方都有問題,但必定需要離脫既有的溝通模式
就能透過書寫也滿足這種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