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被冒犯
再之前還有「羅素彼得斯 - 代替別人被冒犯是一種侮辱」
「你的行動表示他們很笨,不知道自己被冒犯了」
聯想到「外野の声がうるさい」
代弁
kujakujira.icon總覺得有些想不通的地方
立基於每個人都是有責任能力的獨立個體
若當事人感到冒犯,應有能力或自由意志表達不滿
是否過度排除同儕環境壓力或輿論風向壓力?
權勢不對等
攻擊言論涉及到群體或對象是代表性人物時,還只是當事人的事?
國家元首,蔡英文、習進平?
歸屬、認同感or民族主義?
雙方都有濫用可能性
1. 喜劇表演
2. 一般活動
3. 自動推播給不特定多數他人的網路廣場
演算法強迫推銷
需要觀眾主動點擊觀看
影片難以完整傳達脈絡
在片頭加上警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k1cf5C7AwI
2024-06-03
kujakujira.icon聽完這集也覺得TPO佔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好笑程度沒超過冒犯性?
kujakujira.icon最近看到因為黃色笑話發生的類似事件覺得也是接近這點 不過覺得卡住更大一部分應該是言論空間的問題
「對於他人的處境感到自己被冒犯」和「認為他人處在無法反抗的情景下」的差異無法快速清楚表達
前者是表達自己價值,後者是詮釋他人價值
但像SNS或YouTube底下的留言互動非常難以快速釐清
於是前者會變為「不要硬套你的價值觀到別人身上」,後者則是「不要代替被冒犯」
後者確實有擅自解釋的問題,但前者則應該在一般價值觀碰撞的範圍內
「表示被冒犯」、「提出反對意見」和「強硬要求他人接受」,三者之間還是有些差距
至於「對於他人的處境感到自己被冒犯」,則是看狀況的公共性,或敏感性強弱?
因此重要的是此表現的目標或目的,或實際造成的效用,以及只立於此之上的回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rSCp1OX4E
2023-07-12
kujakujira.icon看完想到覺得這個說法的問題點除了群體壓力/風氣之外,應該是表態能觸及的極限
海巡王也沒辦法對所有意見做出回應
不過外野能做的其實也是引用當事人的說法,和「代弁」又不太一樣
而實際上目前仍是有資源的人更有話語權
當然書中出現的種族歧視言行更具體且侵犯性更強
身為穆斯林的作者也不贊同查理週刊事件起因的諷刺漫畫
當其他看似「同夥」的人沒有站出來「代替被冒犯」時,被冒犯方會萌生無助感或不信任感
但除了當事者的權勢關係之外,涉及的冒犯議題的政治屬性強弱應該也是要因
現在從很單純可能是繁文縟節的各種禮貌或規定,到實際上真的有政治屬性的爭議都會看到一群表達意見的人用上這詞
變得實際上很可能是不同屬性的意見,都被劃分進「冒犯感受」的標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