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ch 為何撤離韓國,網路很貴?
twitch 宣布將在 2024 年 2 月 27 日退出韓國市場,主因是當地的網路費用負擔過大 團隊過去試圖使用多種方法來節約成本,包含 P2P 點對點傳輸、將影片解析度限制在 720P 等來試圖縮減成本。
韓國的網路成本依然比其他國家「高出 10 倍」,使得 Twitch 長年在韓國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並且已經找不到其他能夠試圖實現永續經營的解決方法。
TLDR: 韓國“小型”網路商的確貴,實況主和觀眾還是能看台,twitch 不再買韓國網路的單
看不到台了?
我們計劃協助這些社群在 Twitch 之外找到新基地。我們會與韓國的 Twitch 實況主一起努力,讓這些社群能順利遷移到當地其他實況服務平台。與此同時,我們現正接洽數家服務平台,希望取得遷移支援。
平台會撤出韓國,基本能推測關閉 twitch 韓國窗口
影響最大的首先是原本的合作對象(大實況台主們)。看來會解約,或轉換合約,另找平台實況。
原本的觀眾,得看自己追隨的人搬去哪。台大概還是能看,只是不在 twitch 上。
網路很貴?
實況台的營收方式
先只說三方角色:(twitch)平台 - 實況主 - 觀眾
twitch平台出錢,買主機和 ISP流量。吸引實況主在自己的平台表演
與平台簽約的實況主,頻道才有收費功能。觀眾抖內或訂閱的錢會透過 twitch,分成給實況主收益。
韓國(包括台灣)主流的抖內(donation)方式是透過第三方管道付費給實況主,第三方就無法計入平台方收益,影響存留。
另一部份是廣告。平台會招引廣告商,在平台上投放廣告。錢從廣告商給平台,分給簽約實況主。
觀眾要買 ISP 網路,或接人家免費的網路。就能連上 twitch 看台,可能有些實況是訂閱者限定,則需要付訂閱費用給實況主和 twitch。
韓國的網路(對平台商)比較貴?
實況主上傳流量,到 twitch 的主機,再轉發給觀眾看。
twitch 的主機,為了可以發送流量出去,會向 ISP 業者買流量費。和觀眾相同,向 ISP 業者買了流量費後,以 90~00 年代時期的觀念,就可以連到世界各地不應受阻。這是網路中立性的概念 但現在的韓國,似乎會追加收費
「發送方付費」政策在2020年得到了加強,禁止內容供應商使用ISP的網路而不支付「公平使用費」,不遵守規定的內容供應商,其服務會被韓國當局關閉。該法案也含蓄地允許ISP,能拒絕服務從未支付「網路使用費」的內容供應商。
…
韓國當局2021年又擬議多項法案,要求國外的內容供應商為「使用網路」付費,與韓國本地內容供應商支付傳輸費用相同。內容供應商有義務與韓國本地ISP簽訂合同並向其付費,以將流量傳輸給ISP的客戶,其中可能也包括那些未直接與韓國ISP連接的客戶。
ISP認為內容串流業者應「付費互連」,花錢拜託ISP將內容傳遞至客戶端。但對內容業者來說,他們已經自負開銷將內容送到ISP門口,ISP的要求形同敲詐。
Netflix 已定案
2021年SK寬頻採取法律行動…
部分韓國立法人員曾公開批評內容供應業者不為造成大量訊務量付費。此議題在韓國的特別之處,在於部分本地內容供應業者本就必須付錢給韓國網路服務供應業者(ISP)以提供內容串流,也因此,這議題很容易就被塑造成「本土產業」和「不願入境隨俗的美國巨頭」的對立。
整個網路中立、互連和結算、終結壟斷、成本分攤和基礎建設投資經濟的議題因此重新浮上檯面。但這次議題主打的不是「 #網路中立 」,而是更直接了當的「發送方付費」(sender pays)。兩者的原則相差無幾:網路供應業者希望消費者和內容供應業者都為內容傳遞付錢。 2020年Netflix需要支付的網絡使用費約為 272億韓元(約2,290萬美元,新台幣6.41億元)』
「電信辛苦拿錢建設網路,卻讓外來業者免費在上頭跑。」一家電信業者高層透露不滿地說,「電信業應該像國道收費一樣,向占用高流量的網站業者收取分潤,隨著大流量對頻寬的需求,電信業者必需投入更多建設,卻沒有相對獲利。」
…
今年10月初, SK寬頻轉移陣地,向Netflix總部所在地美國提告……SK指稱光是9月處理Netflix所屬的《魷魚遊戲》及《D.P:逃兵追緝令》,網路流量相較於2018年5月,就增加了24倍。
支撐SK寬頻提告的理由,正是2017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所通過廢除的「網路中立性」規定,依新規定,不再要求網路寬頻服務商處理傳輸網路資料數據時需一視同仁;也就是說,電信業者對頻寬的管理規劃握有更大的權力。
網路如何收費
際網路中沒有「撥叫」,也沒有可以確認距離和時長的「網路傳輸狀態」。封包的傳輸很隨興:可能會被傳送到目的地,也可能不會;可能會被中介方或其他人員攔截,也可能不會;可能會引發其他封包的傳輸,也可能不會。
網路不是免費的。歸結而言,是我們這些使用者在付費。以目前的網路收費架構而言,使用者向ISP付的錢包含「所有網路」接取費,不計距離、不計連線次數,更不計封包數量。與此差異最明顯的是計時或計量型的行動網路費用方案。
…
若兩個網路互連並交換訊務,有兩種可能:彼此互為顧客並為連線(接收或發送)付費,或是免費互連(peering)。
ISP 業者之間如何收費
在ISP同Tier的狀況下會有免付費的Peering
但如果Tier有差異的話就不同了,在連結時,Tier比較低的ISP必須要支付費用給Tier高的ISP
→ shlee: 有些如果韓國國內不可取代的業者 像是youtube facebook(IG)之類的也被弄走的話 就變成他們自己ISP的連外成本要大幅增加了
Tier2的業者沒有能力在世界各國搞peering 能排在Tier1的大多擁有龐大的海纜資源 有能力在世界各國的IX交換中心跟當地ISP介接 然後再賣transit服務幫各ISP轉送流量到其他國家
亞洲區比較有在經營這類transit業務的就NTT Tata PCCW telstra 你把人家弄走導致youtube ig netflix twitch這類流量大的影音連線都只能連到海外的話 只是浪費海纜資源跟提高自己的連外頻寬成本
→ shlee: 這跟補助沒什麼相關 是各ISP都知道 這種大型內容業者你這樣高額收費搞他沒好處 ISP想省連外頻寬成本 內容業者想省流量費用想提升用戶影音品質 對雙方都是雙贏局面 實際上對這種業者你像韓國ISP那樣收高額網路費用只會變相讓自己的連外頻寬成本暴增 除非你本身就是Tier1的ISP 海纜資源多到全球通行無阻還可以賣人transit服務 不然一般Tier2/3的ISP都還是得乖乖向這些Tier1業者買transit幫你把流量轉送到世界各國
韓國反而是特例了
→ shlee: 舉例來說 今天twitch在韓國某間ISP租用的線路頻寬是100G 這100G裡面有80G頻寬是被該ISP自己的用戶使用掉 其餘的20G是來自該ISP以外的使用者使用掉 而該ISP只需要付出那20G 的連外頻寬成本 然後爽爽跟twitch收那100G的錢爽賺 twitch退出後該ISP的連外頻寬成本就會從20G上升成100G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算法就是了
Tier1業者才比較可能有那本錢這樣玩 因為他本身連外成本就比Tier2/3的業者少很多
找篇 2000 年的文章以示這真的是很長遠的結構性爭議
想像不同超商,可以互相使用店到店服務,共享物流資源(路、貨車、工人就是帶貨物/流量的設備)
7-11 和全家或許彼此平攤物流費,大家流量一樣大,覺得沒關係。
但如果是 7-11 和美聯社攤分攤時,說要 1:1 就開始覺得有問題。(我賣的動你百萬的量,你賣的動嗎?)
我們可以想像美聯社店少,因為可以直接對接 7-11 和其他大超商的服務,而有了相對多的客流和物流。但一起平攤互連店到店的物流費用,也等於增加平常沒有的支出。
沒得流動的通路(網路)就沒有錢,在網路設備和網路服務的世界裡,大流量服務商比較有優勢談判。
另外,以往的網路原則,小店不能因為流量太大、無法負荷就拒收單
美國FCC廢除網路中立性
FCC 曾於2015年通過了「網絡中立」規則,將寬頻接取服務重新歸類為電訊服務,從而禁止寬頻服務商篩選服務銷售或供應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