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ocoySPGOk
2017-11-13
早年日本動畫輸出到歐美時也有刪減內容和修改畫面表現的問題
直到70年代有了VHS錄影帶,透過住在外國的觀眾口耳相傳才開始知道這件事
這時的VHS錄影帶交換俱樂部形成了字幕組的雛型
採取「直接口述翻譯錄在影帶裡」或是「將英譯內容印製在本子上」的製作模式
因為製作字幕的機器價格高昂
80年代後半,魯邦三世的粉絲製作了首例把字幕印在影片上的「fansub」
1集影帶需要耗費數百小時和數千美元
進到90年代,VHS的字幕功能成本下降,VCD和網路出現
基礎成本下降至2~3美金
00年代,P2P檔案傳輸技術,能直接從住在日本的人手上拿到錄製好的檔案
字幕組的數量開始大量增加
之後正式走入版權時代
例如類似BiliBili的美國盜版網站「Crunchyroll」在2008年申請成為法人組織
目前是美國的合法線上觀看動畫網站之一
字幕和影片檔案分離
直接分享包含原始影片的檔案,開始有違一些字幕組原本推廣的用意
字幕組的分歧
遵循「正版上市後就會下架字幕組影片」
「完全無視版權警告 (可能賺取不義之財)」
二次使用問題
影評直接引用字幕組影片
Netflix的結尾字幕出現字幕組名字
界線問題
消費者不滿正版翻譯的品質
歷史過久沒有正式翻譯,或是原作版權已經消失 (ex.公司倒閉) 的作品
「字幕組究竟是種粉絲活動,還是對業界有害的行為」
kujakujira.icon
片中的觀眾最後提到「站在粉絲的立場而言,我們也會想觀看或保存古老的作品,遊戲界類似的案例有Steam和GOG上也沒法買的abandonware(孤兒軟體),如果有這方面的統合安裝平台,大家都會很樂意付錢給GOG,我認為這種資源提供的問題對企業來說是個機會,希望他們能多加利用」
身在國外的觀眾,一些例如像Hulu、dアニメ或NicoNico動畫比較完整的動畫觀看網站只服務日本國內,Netflix和Prime Video日本和海外能看的東西相差不小,海外可能只有日本國內一半不到,要看就是要再多付一筆VPN的錢
但也能理解這背後和播映權、串流權或獲利模式之類有關
字幕屬於二次創作內容,先不提散佈影片或字幕,製作字幕本身就需要原作者的允許才屬合法,使得「正版」和「盜版」很容易變成毫無結果的站隊叫罵標籤,正反方只執著在侵權與否,忽略實際上的供給需求才是造成問題的主因
如果有新的供給模式,例如Youtube開放由原作者允許的字幕投稿與審核功能,以及像開源軟體社群的討論與維護,就能保護到原本的內容提供者,又照顧到不同語言的消費者
2024-11-13 今はクリーンなイメージの大企業も、設立当初は色々やってた話→「当時は社会問題になってた」 - Togetter トゥギャッター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6gLFwPgS/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43055.html
2025-01-31 レナード「法に抗っての進歩:アメリカでの日本アニメ・ファンサブ史」(2004) - 山形浩生の「経済のトリセツ」
山形浩生
法に抗っての進歩:アメリカにおける日本アニメの爆発的成長とファン流通、著作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