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無法改變公共意見
如果貼文夠有說服力,它就能改變人們的想法?
研究:提供Facebook和Instagram使用者參與的機會,並隨機分配接受不同的干預措施,以改變社群媒體的體驗 改變推薦系統,平台展示內容的方式是否會影響人們的意見、態度、信念,甚至後續的政治行為?
原本傾向投票給川普,結果改投拜登,或者反之?
實際結果上,沒有任何人改變想法
接觸、消費和互動的內容,幾乎不影響後來的想法、投票選擇或參與活動
立場不那麼固化的議題,人們改變觀點的可能性會更大嗎?
關於COVID政策,一組推文支持經濟的很多讚,支持公共衛生則否,另外一組相反,並詢問對關閉商業或禁止聚會的看法
讚數和轉貼數在深入分析會有細微差異,但整體結論上大致是相同的,不會有太大影響
The Chaos Machine: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Social Media Rewired Our Mind And Our World.
在社群媒體上互動,持續發文、得到讚、分享和回覆,再多次循環,已被證明可以強而有力地改變想法,但範圍也很有限
單純看到貼文的人可能不受影響,但實際發文的人可能會因為發文而改變想法
平台設計讓你有強烈的衝動去發文,當你收到其他人回應的讚、分享、轉發時,會產生很強烈的情感體驗
利用了你的社交本能
我們的大腦是為小社群進化的,但社群媒體是巨大社群,即時回饋會讓你更深信
同時,如果有人反駁你,這種互動會讓你的反感更強
我們不會改變對方的想法,但會讓我們對自己觀點更極端,也會讓你對持相反意見的人缺乏同理心
社群媒體上「被攻擊又被認可」的循環,會降低我們對不同意見者的同情心
如果發文不能改變他人想法,為什麼我們還要持續發文?
社群媒體具有化學成癮性,這已被許多研究證實
但更人性化的原因是,我們都在尋求掌控感
發生重大事件時,我們希望感覺自己有能力有所作為
平台的一切運作告訴我們,我們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做了事,它真的很重要
研究也反覆顯示,人們對新聞感到極度焦慮時,更可能發文,但發文後又更焦慮
這並不能真正緩解最初導致你發文的存在性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