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的假設可能導致更極端的結果
2020-04-05 The Flaw of Averages - The Causal Blog
平均值的謬誤
我們經常需要做決策,而有些無法簡單做出,就會需要模型幫助思考
但模型與我們的決策過程中,有項常被忽略的關鍵要素:不確定性
我們依據平均值來預測情況,卻沒有考慮其中的不確定性
基礎模型
我有40000存款,每個月平均支出2500,所以可過16個月
由於會有波動,還應該加入「最佳狀況」和「最糟狀況」,跟一些額外因素
但從最槽狀況算出的結果其實保守得多,而平均狀況則較為悲觀
機率思維
例如蒙提霍爾問題和生日問題,人類在機率推理上的表現並不太好
因此我們習慣把複雜的情況簡化成單一數字──平均值,但平均值可能很具誤導性
1. 平均條件≠平均結果
簡單的例子:自助餐需要準備10道菜,平均每道要花費1小時,可同時進行,整個自助餐需要多久時間準備?
只要有1道菜沒準備好,自助餐就無法開張
而有極高可能性至少有1道菜會超過1小時,因此平均時間也會超過1小時
2. 極端的假設可能導致更極端的結果
最壞的情況:所有最糟情況每個月都同時發生
但現實中這種情況幾乎不會發生,同樣也適用最佳情況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還是有可能發生像是金融海嘯的很多事同時出問題,因此仍應考量相關可能性
過度樂觀的代價很明顯,但過度悲觀也會造成不必要的犧牲
所以,應該讓電腦來處理這些事
蒙地卡羅方法模擬
如果我們進行大量模擬,大多情況下儲蓄都能撐過18個月,那就能(根據模型)有把握地這樣說
1. 試算表擴充功能
@RISK、Crystal Ball、Risk Solver
2. Casual